1月22日,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(简称:浙医一院)发生一起性质极其恶劣的爆炸犯罪事件,引起巨大的社会震惊!
根据警方调查通报:犯罪嫌疑人卢某某,男,39岁,杭州市淳安县人,因长期患病,在多家医院就诊不能根治,遂产生报复心理,购买烟花爆竹自制致燃物,并携带菜刀,选择其中就诊过的浙医一院实施了放火和伤害行为,导致3名医护人员和1名病人受轻微伤。
疫情之下,指向白衣天使的屠刀依然还在,令人痛心!回顾本次事件,暴徒共携带了两枚自制爆炸物,分别投放于6号楼的5层和6层,两层均为医疗区,主设血液透析室。6层的爆炸物引线被医生踩灭,未引发爆炸,而投掷到5层另一枚爆炸物却引燃爆炸。
自制炸弹的犯罪行为,相对于以往的“冷兵器”金属刀具伤医,其危害更大、影响范围更广。我们不禁需要反思,这样危险的爆炸物为什么可以堂而皇之的进入到医院内部?今后是否还可能有更危险的易燃易爆、腐蚀性液体等出现?
医院是特殊的公共场所,因此在医院实施安检十分必要,正如在机场和车站一样,是杜绝危险隐患的第一道防线,同时也能对潜在犯罪份子形成一定威慑力,从而保护医生和民众的安全。
近年来,各地相继出台了相关法律法规措施,规定医院设置安检,禁止入院人员携带管制器具和易燃易爆、有毒有害等危险物品,设立警务处及各楼层一键报警等,在制度层面为营造和谐安全的医患关系提供了保障。
根据医院安保形势的要求,采用传统的安检模式能够一定程度上解决金属危险品携带的问题,即“X光行李安检+金属安检门+手持式金属探测仪+人工复检”。但传统的安检模式主要针对金属刀具等危险品,而对于本次“浙医一院”发生的爆炸物等非金属物品,除了依靠人员的经验和手检,没有更加有效的方法,成为安检的一大难题和隐患。
科技发展为医院智能安检转型升级提供了无限的可能,安检技术在不断进步、提升,以OBE太赫兹公司为代表的前沿科技安检企业正在积极推进太赫兹/毫米波人体安检设备的实践应用,给解决这一难题带来了新的希望!
太赫兹波是指频率在(0.1-10)THz范围内的电磁波,毫米波是频率从30GHz到300GHz之间的波段,其在频谱上介于红外线和微波之间,由于这段频谱较之可见光和红外线,对大多数非金属都有一定的穿透性,同时又具备微波所没有的解析度,能够探测包括金属和非金属在内的多种查验目标:武器、标准和自制爆炸物(片状和块状)、液体、凝胶、塑料、粉末、金属、玻璃、陶瓷以及其他物质等。
采用太赫兹技术实施人体安检,不仅查验“更全面”,排除非金属以外的危险隐患,还能实现查验“秒”通过,无感知、无接触、更高效,更加符合后疫情时代的需求,以技术性手段、立体化防御,将危险扼杀在萌芽中。